刘海涛: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2015年11月24日
“我觉得我已经为我的生命找到了终极意义,我想用一生告诉世界——物联网是物理,是哲学,是社会。我这样理解物联网,并为之奋斗一生。”
——刘海涛,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特种物联网总设计师、总指挥,国际标准组织ISO物联网标准工作组主编辑。
刘海涛及团队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等。
中国物联网的领军者
2009年,刘海涛当选了CCTV年度创新人物,颁奖词里写着——他发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让大洋彼岸听到了来自中国的涛声!而在此之前,刘海涛已专注物联网领域研究整整十年。
1999年,就职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刘海涛博士接触到传感器,看到单个传感器能够获取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他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小火花”: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成一个网络体系,肯定会产生巨大作用。直觉告诉他,随着芯片、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的成熟,一种全新的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微型信息设备与系统将成为信息技术下一个发展方向。
2000年,刘海涛带领课题组研制成功了第一套演示系统,留下了中国物联网最初的足迹,证明了中国在物联网研究领域与国际同步,而且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研发。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领跑全球
刘海涛团队自1999年起与国际同步持续推进基础理论前沿研究,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历时8年之久的物联网的完备理论体系——感知社会论的研究,出版了《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提出物联网理论体系的团队。
《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在物联网理论研究上第一次明确了物联网的目的是感知,核心是“社会化”,厘清了物联网与互联网、通信网、云计算等的关系,从理论上对物联网进行了顶层设计:物联网是基于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上的全新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感知技术体系。
基于上述物联网理论体系,刘海涛团队攻克了物联网产业化的世界性难题——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体系架构,破解了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被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全面采纳,成为全球唯一攻克了瓶颈问题的团队。领先的关键技术的攻克,也使刘海涛团队成为物联网领域的两个国家工程中心的主持单位。
代表中国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
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刘海涛带领团队主导了国际标准组织(ISO/IEC)WG7标准工作组,在35个成员国中占据了2/3项目的主编辑席位;在IEEE802.15.4e、IEEE802.15.4k国际标准化中,是中国区唯一的BRC(投票决策委员会)成员。刘海涛团队提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化架构与发展模式等物联网顶层设计被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全面采纳,为中国赢得了绝对话语权。
2015年5月20日,ISO/IEC的物联网标准化(WG10)大会,经过激烈交锋与角逐,同意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30141),并由刘海涛团队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这是中国赢得继续主导国际物联网体系架构的象征,中国提交的大量提案成为该标准的主体内容。标志着我国继续占领了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也代表中国在物联网领域国际竞争中站到了新的历史高点。
推动“互联网+”走向“物联网×”
物联网产业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技术孵化出系统、产品的路径,将会失去国际物联网产业难得的快速发展窗口期,刘海涛带领团队走了一条不同寻常路,用他的话叫“发挥长板理论,不做木桶效应”。
他一改从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品到市场营销,再到产业化发展的传统科研企业孵化之路。
当刘海涛拿到第一笔2500万元——被他视为救命稻草的贷款时,他用1000多万元收购了已有14年历史的一家给电网配套的小企业,基于“共性平台”体系对该企业进行物联网化改造,两个半月后公司实现了10倍的增值;
其后又用800万元收购了一家传统的安防公司,把“事后追踪”的传统安防变成了“事前预警的物联网安防”,13个月后公司价值5.5亿元,实现了70倍的融资;
而一家传统的消防工程制造公司从1000万元作价入股,由一个传统制造公司再造成为消防物联网运营服务公司,两年后价值10亿元,增益了100倍……
互联网是面向虚拟世界,解决的是传统产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改造的是传统产业的核心,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将助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模式再造。通过这样的“物联网×”的模式,实现他的长板理论,三年创业,刘海涛团队迅速发展为拥有全球71家子公司,年产值达170多亿元的集团。
创新物联网金融模式革命
从物联网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再到商业模式,刘海涛带领“感知中国”团队一路向前。2014年,刘海涛首创“物联网金融”理念,积极探索实践物联网创新型商业模式。
金融的核心是信用体系,传统金融是建立在主观信用体系(担保、信用评级等)上的,这造成了小微企业贷款难、动产盘活难。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但与实体流依旧脱节,是主观信用体系,甚至增加了金融的风险。
而物联网金融可以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建立的是客观信用体系,将深刻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如物联网的客观信用体系可以改变保险业的概率论和大数据法则,让风险可预防;再如让小微企业不再贷款难、让动产盘活没有风险。前者是双创的有力支撑;后者令“钢贸事件”、“铜贸事件”不再发生,乃至盘活我国70万亿动产成为可能。
在人民银行、保监会、平安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刘海涛团队的物联网金融业务正在全面落地。
2015年,感知联合数家国内知名实业机构共同出资200亿元组建感知科技有限公司。以感知独创并被国际国内广泛接受的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和国际国内技术与产业标准化成果发展为基础,致力于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物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新一代物联网商务平台运营服务和新型感知智慧城市产业集群生态圈运营服务。
打造平台+“失控”的蜂群
作为领先的高科技集团,感知通过治理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全球化创新,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创新力量。
创立无边界的人才体系,感知团队努力推动人才的全球化战略,已打造了全球八大研发中心,国内的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国外的研发中心设立在日本、瑞典、德国和美国。
针对80后、90后以自我为中心,却是具有极强创新意识的群体,刘海涛推出了一个做事、服务、监管分离的办法,把80后、90后的创造性发挥出来。集团把任务目标和资源条件赋予员工,人、财、物权全部下放,给业务团队最大的自主权,同时集团制定规则,对工作计划、目标节点、任务进度进行监督。这种独特的管理架构,刘海涛称之为“平台+失控的蜂群”。
承载着“感知中国”的光荣使命,刘海涛和他的团队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创造着价值,也向世界展示着物联网时代的中国力量。刘海涛常说,我特别喜欢中国结,紧密相连,有序交织,很像物联网。而刘海涛的“中国梦”就是:编织最美好的中国结,高高悬挂在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天空。